第二获得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2018-04-25 作者:郭磊

  在对未来社会预想过程中会“有新发现”,即“第二获得效应”。

  在对未来社会预想过程中会“有新发现”,即“第二获得效应”。也就是说在已经获得了足够丰富的现时,现代经验前提下,如果能够对未来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则往往能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第一获得之外”,获得对未来具有高度把控性的“第二获得”。

  经典案例

  托夫勒是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他的话总是带给大众无尽的启示,然而曾经有一回他自己被一个老人的话所深深启示。那是在某个冬天的晚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一个会议上,向素不相识的与会者谈到了为什么来听托夫勒的未来社会学课。与会者有大公司搞长期规划的工作人员,有大基金会,出版社和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每位与会者都要讲出他听课的目的。最后轮到坐在墙角的这位老人发言了。他说:“我叫查尔斯,当了一辈子裁缝,今年77岁了。我想得到年轻时没有得到的东西,我要了解未来。在我死以前,要当一个有教养的人!”老人这番话词情殷殷,会场顿时一片肃静,这使托夫勒大动感情,颇为感概地说:“如果千百万人都具有这种对未来的强烈感情,我们就会有一个做了充分准备的社会去对付变化带来的影响了。”

  这的确是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寻味,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体味到两种社会心理效应:一是对社会未来的预想所伴随的“自适应效应”;二是对社会未来行为预想过程中会“有新发现”,即“第二获得效应”。这就是说,“第二获得效应”是由“自适应效应”带来的。那位老人不正是由于具有“对未来的强烈感情”,才能享受到“年轻时没有得到的东西”吗?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郭磊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个别性语言

下一篇:生客恐惧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