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同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2018-04-25 作者:郭磊

  个体认同来源于Tajfel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被认为是社会群体中个人的认同作用或带有个人自我参照特点的自我描述。

  一、概述定义

  个体认同理论是Tajfel对社会认同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Turner 和 Tajfel(1986)区分了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认为个体认同是指对个人的认同作用,或通常说明个体具体特点的自我描述,是个人特有的自我参照;而社会认同是指社会的认同作用,或是由一个社会类别全体成员得出的自我描述。

  从而,Tajfel(1978)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认识 到他(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具体解释

  Tajfel认为社会认同最初源于群体成员身份。人们总是争取积极的社会认同。而这种积极的社会认同是通过在内群体和相关的外群体的比较中获得的。如果没有获得满意的社会认同,个体就会离开他们的群体或想办法实现积极区分。人们会使用各种策略进行区分,Turner 和Tajfel 认为有三组变量会影响群体间区分:

  (1)人们必须主观上认同他们的内群体;

  (2)情景允许评价性群体间比较;

  (3)外群体必须是可以充分比较的。

  Tajfel 认为对社会认同的追求是群体间冲突和歧视的根源所在,即对属于某群体的意识会强烈的 影响着我们的知觉、态度和行为。

  二、理论研究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社会认同是由社会分类 ( social-categorization )、 社 会 比 较 ( social comparison )和积极区分原则( positive distinctiveness)建立的。

  社会分类

  Tajfel 在 1963 年的一个实验表明,当要求被试从不断变化的标为 A 的四根短线和标为B的四根长线中判断长度时,他们倾向于夸大 A 和 B 之间的差 异。这种现象称为“加重效应”(accentuation effect)。加重效应同样表现于对社会刺激的知觉上。Secord 1959 年在一系列研究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人的 面部照片,其中包括纯种的高加索人一直到纯种的黑人,要求他们评价相貌上的黑和心理上的黑。结果被试将图片分为黑白两组,并趋向于夸大一组内 的相似性和两组间的差异。这种基本的加重效应在许多其他的研究中也得到充分的证实。1

  Turner(1985)进一步提出了自我归类理论 (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对Tajfel的社会认同理论进行了补充,他认为人们会自动地将事物分门别类;因此在将他人分类时会自动地区分内群体和外群体。当人们进行分类时会将自我也纳入这一类 别中,将符合内群体的特征将会赋予自我,这就是 一个自我定型的过程。个体通过分类,往往将有利的资源分配给我方群体成员。

  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使社会分类过程的意义更明显,这样使积极区分的原则起作用,而积极区分满足了个体 获得积极自尊的需要。群体间比较通过积极区分原则使个体寻求积极的自我评价的需要得到满足。在 进行群体间比较时,我们倾向于在特定的维度上夸大群体间的差异,而对群体内成员给予更积极的评价。这样就产生了不对称的群体评价和行为,偏向于自己所属的群体,即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上认同所属的群体。

  积极区分原则

  社会认同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所有行为不论是人际的还是群际的,都是由自我激励这一基本需要所激发的。在社会认同水平上的自我尊重是以群体成员关系为中介的,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为了满足自尊的需要而突出某方面的特长。因 此,在群体中个体自我激励的动机会使个体在群体比较的相关维度上表现得比其他成员更出色,这就 是积极区分原则。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过分热衷自己的群体,认为它比其他群体好,并且从寻求 积极的社会认同和自尊中体会群体间的差异,这样就容易引起群体间偏见、群体间冲突和敌意。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郭磊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副言语疗法

下一篇:任务完成法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