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创伤癖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2018-04-25 作者:郭磊

  嗜创伤癖出现于精神分析学派亚伯拉罕和弗洛伊德等人的理论当中。在早期发表的关于儿童性侵犯的文章中,亚伯拉罕提出,性侵犯在神经和精神病患者中特别普遍,这是一种“创伤性的体质(或素因)”的结果,即一种与创伤有关的强迫性重复的概念。

  定义

  嗜创伤癖出现于在弗洛伊德等人的理论当中,指一种受到创伤后的强迫性行为。在早期发表的关于儿童性侵犯的文章中,亚伯拉罕提出,性侵犯在神经和精神病患者中特别普遍,这是一种“创伤性的体质(或素因)”的结果,即一种与创伤有关的强迫性重复的概念。

  性质

  弗洛伊德把注意力从神经起源的诱惑理论中转移开之后,弗洛伊德亲密的学生及同事卡尔亚伯拉罕,也开始寻求并进一步研究关于儿童性创伤的问题。

  在早期的几篇关于的关于儿童性侵犯的文章中,亚伯拉罕提出,性侵犯在神经和精神病患者中特别普遍,这是一种“创伤性的体质(或素因)”的结果,即一种与创伤有关的强迫性重复的概念。然而,在性创伤这一点上,弗洛伊却并不赞同亚伯拉罕的很多观点。后来,亚伯拉罕就停止了这个研究问题的继续深入探讨,弗洛伊德也不承认亚伯兰罕对于提出这个强迫行为观点的贡献。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人继续研究儿童性创伤的问题,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早期及之后的十几年里,Ferenczi继续研究这个问题。但是亚伯拉罕先前未被承认的嗜创伤癖的观念与当前临床上对儿童性创伤的争论有关。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郭磊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特质心理学

下一篇:熟习性强奸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