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质心理学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2018-04-25 作者:郭磊

  以个体人格特质为研究主题的心理学。特质是人格的基本单位,是一种概括化了的和聚焦的神经生理系统,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力。

  特质论体系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一个人对环境独特的行为与思想。

  1、动力组织,活动的组织,整体化的、不断发展的,因而是动力。

  2、心理物理系统,身心不可分割。

  3、决定倾向,一旦给予适当刺激就会唤起适应性行为和体态风格。

  4、独有的行为和思想,全部的行为和思想,而不仅仅是生物的环境适应。

  特质的定义

  特质是人格的基本单位;一种概括化了的和聚焦的神经生理系统,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力,具有激发和引导适应性和表现性行为一致的形式;

  特质的种类

  特质等于倾向;特质是一种网状的相互牵连的重叠的特质结构。

  首要特质、主要动机、优势倾向渗透性占优势,影响一个人全部活动的所有方向;中心特质 具有相当概括性的重要特质,平均7.2个;

  次要特质 不甚明显的、一直性和国性都比较差,接近习惯或态度。

  特质论的研究方法:除了自陈量表因素分析,行为频率(用回溯的方法,与家人、朋友的评定算相关);聚合研究法,每隔不同的天数对多种行为进行重复评定,与特质问卷算相关;相互作用研究法,两种不同的特质分配到两种不同的情景之中,外倾在社交聚会上比较快乐,内倾的在图书馆比较快乐。

  人格动力

  创始人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由本我,自我,超我3个部分组成,主要在艺术、梦、玩笑、口误中表现出来。这个观点认为成人的动机是变化的,是自我维持的同时系统,由先前的系统发展而来,但机能上独立于它们。个体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有好奇、探索、自我实现。

  1.动机是现实的;

  2.几种动机可以同时存在;

  3.承认认知的重要性;

  4.每个人有独特的动机形式。

  人格发展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1.躯体我的感觉阶段,0-1岁;

  2.自我同一阶段, 2岁,自我认同感;

  3.自尊感阶段,3岁;

  4.自我扩展的阶段,4岁;自我意识扩展到其他事物上;自私的开始;

  5.自我意象感,4-6岁,要求儿童扮演习得角色的期待和寻求获得对未来的某种热望;6.自我理智感调适阶段,6-12岁,用理智来思考,解决问题;

  7.统我追求显露阶段,12-青春期,经由生活目标的选择以追求自我提升的倾向;

  8.知者自我显露阶段,成人,同时操纵前面七个阶段,综合发挥作用。

  健康成熟的人格

  1.我扩展的能力,关心他人;

  2.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爱和同情;

  3.自我接纳能力和安全感,有挫折容忍力,积极的自我意象;

  4.实际现实的知觉,真实的看待各种事物;

  5.自我客观化,能洞察自己的能力与不足;

  6.统一的人生哲学,有相当清晰的自我意向和一套指导其行为的标准。

  卡特尔特质因素理论人格结构

  人在不同时间和情景中都保持某种行为形式和一致性;

  (一)独有特质与共同特质 在某一社区里,人都有一些共同特质,但是个人身上强度不一样,在一个人身上不同时间也不一样;

  (二)表面与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一个人外部表现的特点;

  根源特质 一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人有16种根源特质。

  (三)动力特质 能 (本能)外能 辅助;

  发展

  (一)遗产环境的作用 人格是交互作用的结果,两者呈负相关,社会对施加的压力使人趋向于社会大多数人;支配人的变得不那么支配人,不自信者变得自信。

  (二)特质形成的年龄趋势

  2-5岁是自我与超我形成的重要阶段;

  6-13岁无忧无虑的阶段;

  青春期 情绪不稳定,对性的兴趣,产生对利他主义和社会做贡献;

  25-55岁 稳定期,可能创造力有所增加。

  三、心理治疗 心理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冲突造成的,要进行精确的测量才能够有效的治疗。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人格类型论体系

  个人的性格、智力、气质、体格稳定持久的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的独特适应方式。

  (二)人格维度

  1、三个维度的行为表现

  (1)外倾—内倾 外情绪冲动 爱交际 冒险 粗心;内 容易形成条件反射 情绪稳定 冷淡 喜欢有秩序的生活与工作

  (2)神经质—稳定性 高焦虑 易激动 沮丧

  温和 易自我控制

  (3)精神质—超我机能 高 固执 攻击性 自我中心;低 温柔心肠 善感;

  2、人格维度与心理障碍 神经质高分的容易得神经症,精神质高的容易得精神病。

  3、人格维度的生理基础

  (1)内外倾的 (网状系统与神经类型)

  外倾的抑制强兴奋弱,强型,忍受刺激的能力强,渴求刺激,喜欢社交冒险;

  内倾者兴奋强抑制弱,喜欢读书、下棋;觉醒水平比较高,对同样的刺激体验到的要比外倾者强。喜欢安静的环境。

  (2)神经质 边缘系统(海马、杏仁核、扣带回和下丘脑)激活阈限值低,交感神经反应强,刺激小反应大。它与自主神经系统协同活动,与网状系统相联系。

  焦虑是神经质与内倾的混合物。

  (3)精神质 与雄激素有密切关系,但是还没有证据。

  大五因素模型内容

  N:神经质,消极情感,敏觉;安全,放松,果敢(Ⅳ)

  E:外倾,充满活力,热情;谨慎,冷淡,退让(Ⅰ)

  O:开放,创造性,思路新;兴趣少,讲实际(Ⅴ)

  A:宜人,利他,有感染力;多疑,不合作,残忍(Ⅱ)

  C:认真,克制,拘谨,负责;懒惰,粗心,享乐(Ⅲ)

  支持五因素模型的证据

  1.进步因素跨文化的一致性—基本词汇假设

  跨文化研究有两种互补的研究取向,即共性研究(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性研究(文化的特殊性、本土性),结合两种取向,是跨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则。杨国枢与彭迈克研究与 “大五”因素相比较发现,两个因素有对应的相关,其余的3个因素则没有完全对应的关系。

  中国人的共同特质是值得信赖的、有原则的、忍耐、责任感强、自我控制、反对性自由。中心特质可概括为中庸和自我原则。

  类型论体型类型论

  (一)克雷奇默尔的理论

  1.瘦长型,高瘦纤弱,肋骨明显,皮肤缺血色。分裂50%

  2.矮胖型,四肢短小,躯干积蓄大量的脂肪。躁狂64%

  3.强壮型,四肢发达,肩宽、胸厚。癫痫28.9%

  4.发育异常,混合型。癫痫29.5%

  (二)谢尔顿胚叶起源人格类型论

  内胚叶 矮胖型 悠闲、镇静、行为随和,喜社交;

  中胚叶 强壮型 精力充沛、坦率、冒险、好斗;

  外胚叶 瘦长型 神经过敏、不善社交、负责、有疲劳感;

  认知类型论

  (一)冲动—思索型

  (二)场独立性—依存性 倾斜小屋测验,棒框测验,镶嵌图形。

  奥氏人格特质论是特质心理学的主要代表。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郭磊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沉积残磁

下一篇:嗜创伤癖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