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暗素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2018-04-25 作者:郭磊

  恐暗素是在动物实验研中发现的,是指脑中存在的一种分子化学物质,也叫作恐惧肽,是一种有十五个氨基酸的小肽。恐惧素使生物惧怕黑暗。

  定义

  恐暗素是在动物实验研中发现的,是指脑中存在的一种分子化学物质,也叫作恐惧肽,是一种有十五个氨基酸的小肽。恐惧素使生物惧怕黑暗。

  实验证明

  在一项引起争议的试验中,美国的休斯敦的贝勒大学医学院和田纳西大学的科学家训练了一些惧怕黑暗的大鼠,然后把它们杀死,提取它们脑中的各种化学物质。其中有一种提取物每次被注射到未受训练的大鼠脑内时,会引起这些大鼠对黑暗的极度恐惧,长达一周之久。科学家把这个脑蛋白起名为黑暗恐惧素(seootphobin),意思是“害怕黑暗”。使他们比对大鼠的反应更感到意外的是,在他们随后的研究中,当把大鼠的“黑暗恐惧素”经过化学修饰,并注射到金鱼体内时,金鱼在白天就只敢待在空旷光亮的地方,甚至不敢进人一块石头的暗影后面去取食。

  其他研究

  神经生理学家正在清楚地表明,人类的进攻性也是具有其化学基础的—因而暴烈的行为可以通过平衡大脑自身的化学物质加以控制。他们认为人类的行为信息是通过神经递质(一种将信息从一个神经细胞传递到另一方面神经细胞的化学物质)在脑中传递的。仅在80年代中,科学家还认为只存在少数几种主要的神经递质。然而,如今他们已计算到30种以上,而且甚至相信将来还会有几十种将被发现。

  神经学科学家有理由相信,支配着动物“情绪”(诸如恐惧、忠诚及攻击性)的化学物质,也许与尚待从人体中分离出来的同类化学物质没有有本质上的不同。在以后不远年代中的某个时候,脑内的化学物质模型将会提供关于“人类情绪谱”的首次明确的解释,在此基础上,也可望产生根治“情绪障碍”的最有效治疗方法。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郭磊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熟习性强奸

下一篇:人本主义模式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