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条件作用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2018-04-25 作者:郭磊

  逆条件作用(counterconditioning) ,一般用于治疗恐惧。属于系统脱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利用这种方法诱导求治者缓慢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景,并通过心理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焦虑习惯的目的。

  系统脱敏法:逆条件作用治疗恐惧

  假设你对医生的打针具有强烈的恐惧,你会怎么办?标准的治疗方法是系统脱敏法。脱敏是基于经典的条件作为原理,但对其真正的机制仍有争议。Wolpe将这一方法称为交互抑制的心理疗法,并深入的解释其逻辑原理。

  首先,恐惧是一种多元反应,包含行为,认知,生理成分,生理成分包括警觉性心率,呼吸,出汗等,在条件作用过程中,类似的刺激被条件分化,也会引发恐惧反应。当产生唤醒后,认知系统会贴上有关恐惧的标签,而工具性的逃离行为也会迅速发生。其次,Wolpe认识到自主神经系统的交互抑制原理,即在交感神经系统激活时,副交感神经系统要相对抑制。Wolpe的逻辑推理接下来有一个部分分成几个成份,可以这样归纳:既然时条件化的内部唤醒引起的整个恐惧反应,那么应该可以通过内部线索条件化而阻止恐怖反应。放松就是控制交感唤起的行为开关,而且他推论刺激引起的恐惧强度可以通过刺激的强度来控制。因此,他设计了恐惧刺激阶梯,即从唤醒轻度恐惧的刺激到唤起高度恐惧的刺激,然后要求来访者想象阶梯的项目,这个过程称为情绪想象。

  逆条件作用治疗被广泛用于治疗简单恐惧和性功能失调,它也用于治疗诸如血恐症等症状等患者。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郭磊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模拟评估

下一篇:强迫冲动性障碍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