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一号”留下了什么?科技日报 2020-04-24 |
“儿时仰望星空,会看着天上的星星,猜测哪一颗是东方红一号。”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举行纪念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50周年座谈会,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曲以广在会上深情地回忆说。在他看来,东方红一号是中国航天从筚路蓝缕到星辰大海的开端。
本次航天日以“弘扬航天精神 拥抱星辰大海”为主题,这也成为座谈会上航天专家们口中的热词。他们一致认为,东方红一号研制攻关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构成了我国“两弹一星”精神和航天传统精神的内核。
“上得去、抓得住、听得着、看得见,是中国确定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方案时中央领导的批示要求。”航天科技集团原高级技术顾问、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院士说。
然而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完成研制任务谈何容易。卫星上天需要大量计算,但当时自动计算器都属于比较先进的计算设备,更多是用半自动手摇计算机,有时任务急了,科研人员连算盘都会用上。孙家栋清晰地记得,计算室里一群年轻人成天在那噼噼啪啪地算。科研人员就这样依靠人工,一点一点把卫星数据算了出来。
在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发射过程中,科研人员攻克了火箭级间连接和分离技术、末级火箭观测裙设计、卫星天线释放和展开、仪器舱罩镀金、热真空模拟实验、红外地平仪研制试验等一系列技术和工艺难关,并在跟踪测轨技术、信号传送方式、热控制技术等方面超过了其他国家的首星任务。这一切都是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干出来的。
在神舟飞船原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看来,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一举打破了西方强国对航天尖端技术的垄断,让中国航天扬眉吐气。“那时候我们没用一个外国的元器件,都是中国人自己造的。”他自豪地说。
听到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消息时,曾负责长征一号火箭方案论证工作的刘宝镛,正在位于齐齐哈尔的军垦农场参加劳动锻炼。他不顾严寒,奔跑在农场广袤的田地里,如痴如狂地在太空中寻找那颗魂牵梦绕的卫星。
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东方红一号工程带动的技术、工艺早已更迭换代,工程亲历者们也已白发苍苍,但它留下的航天精神却不断传承,成为一代代航天人心中的精神支柱。
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王平并没有直接参加东方红卫星的研制,但在北斗卫星研制过程中,他时刻感受着东方红卫星的精神引领,深受激励。他说,在北斗卫星研制中我国始终秉承自力更生、自主可控理念。国产太阳翼、太阳翼驱动机构、动量轮、红外地球敏感器等在北斗一号卫星上首先使用,使我国长寿命卫星的国产化能力大幅度提高;北斗二号卫星积极推动国产长寿命陀螺和高精度铷原子钟的研制和应用,不仅摆脱了相关产品依赖进口的局面,也使得我国相关产品研制水平大幅提高。
而在东方红一号追求卓越精神的引领下,北斗导航系统也没有照搬国外技术,充满了中国特色的创新点。王平说,北斗导航卫星采用3种混合轨道,在国际上独一无二;除了定位、导航、授时服务等基本功能,北斗还可以提供短报文、搜救等特色服务,不仅知道自己在哪,还可以把自己的位置发给别人。为了解决我国无法全球布站的难题,北斗三号卫星采用星间链路,通过卫星之间双向测距与通信,实现星地联合定轨,一站式测控……
以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为起点,航天事业步履不停。航天科技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表示,“与50年前相比,今天的中国航天有更坚实的基础、更优秀的人才、更好的外部条件,正处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转变的路上。同时也会不断碰到新问题、遭遇新挫折、迎来新挑战。”当前中国航天正面临着严峻形势,要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提升质量意识、更好地传承弘扬航天三大精神和优良传统。吴燕生说,“无论如何,我们要始终记得,新一代人拥有新的梦想。我们当前为之奋斗的梦想就是航天梦、中国梦。”(记者 付毅飞)
责任编辑:王超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