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α-生育酚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2018-06-16 作者:耿彩芳 |
D-α-生育酚为浅黄色粘稠油状液体,无臭无味。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丙酮、氯仿和油脂。分子式是C29H50O2。密度:0.93。熔点:2.5-3.5ºC。沸点:200-220ºC (0.07501 mmHg)。闪点:253ºC。由1,2,4-三甲苯为原料经碘化、硝化、还原、氧化得2,3,5-三甲基苯醌,然后还原、与叶绿醇等缩合制得。
物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透明黄色油状
密度:0.93
熔点:2.5-3.5ºC
沸点:200-220ºC (0.07501 mmHg)
闪点:253ºC
折射率:n20/D 1.505(lit.)1
分子结构数据
1、 摩尔折射率:135.06
2、 摩尔体积(cm3/mol):462.7
3、 等张比容(90.2K):1123.0
4、 表面张力(dyne/cm):34.6
计算化学数据
1、 计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10.7
2、 氢键供体数量:1
3、 氢键受体数量:2
4、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12
5、 互变异构体数量:9
6、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TPSA):29.5
7、 重原子数量:31
8、 表面电荷:0
9、 复杂度:503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3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
性质与稳定性
存在于烤烟烟叶、白肋烟烟叶、香料烟烟叶、烟气中。
贮存方法
本品应密封于4℃干燥避光保存。
合成方法
由1,2,4-三甲苯为原料经碘化、硝化、还原、氧化得2,3,5-三甲基苯醌,然后还原、与叶绿醇等缩合制得。
用途
在医疗、保健、饲料、食品和化妆品工业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例如缺乏湿引起肌肉萎缩、不育和流产等症。临床用于习惯性流产、先兆流产、不孕症及更年期障碍、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冠心病、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症等的治疗,也用于饲料添加剂等等。2
急救措施
急 救:
吸 入: 如果吸入,请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晴接触: 分开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立即就医。
食 入: 漱口,禁止催吐。立即就医。
对保护施救者的忠告:
将患者转移到安全的场所。咨询医生。出示此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给到现场的医生看。
消防措施
灭火剂:
用水雾、干粉、泡沫或二氧化碳灭火剂灭火。
避免使用直流水灭火,直流水可能导致可燃性液体的飞溅,使火势扩散。
灭火注意事项及防护措施:
消防人员须佩戴携气式呼吸器,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发出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隔离事故现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收容和处理消防水,防止污染环境。
泄露应急处理
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携气式呼吸器,穿防静电服,戴橡胶耐油手套。
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
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消除所有点火源。
根据液体流动、蒸汽或粉尘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环境保护措施:
收容泄漏物,避免污染环境。防止泄漏物进入下水道、地表水和地下水。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
小量泄漏:尽可能将泄漏液体收集在可密闭的容器中。用沙土、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并转移至安全场所。禁止冲入下水道。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封闭排水管道。用泡沫覆盖,抑制蒸发。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操作人员应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操作处置应在具备局部通风或全面通风换气设施的场所进行。
避免眼和皮肤的接触,避免吸入蒸汽。
个体防护措施参见第8部分。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如需罐装,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
避免与氧化剂等禁配物接触。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使用后洗手,禁止在工作场所进饮食。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库温不宜超过37°C。
应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保持容器密封。
远离火种、热源。
库房必须安装避雷设备。
排风系统应设有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置。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耿彩芳 - 副教授 - 中国矿业大学
责任编辑:科普云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