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性条件反射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2018-04-25 作者:郭磊

  间接性条件反射是指刺激通过间接作用引起了条件反射。

  简介

  间接性条件反射是指在条件反射中,本来不能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引起了条件反射,这是由于个体的过往经验所致,将该刺激与条件刺激联系在了一起,最终间接性的引起了条件反射,但这种条件反射也可能是由于刺激泛化造成的1。

  相关概念经典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的典型范例,包含了可重复的中性刺激和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S)能够引起非条件反应(unconditioned response、UR),且不需要经过学习,非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反应的关系,称做非条件反射。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则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conditioned response、CR)的初始中性刺激(neutral stimulus、NS),这是需要学习的。且条件刺激与心理学上立即性和长期性的期待、满足与恐惧有关,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的关系,称做条件反射。当非条件刺激重复性地或是猛烈地伴随着某个中性刺激,这个中性刺激会成为一个条件刺激,并产生条件反射。

  以下实验俱可简化为三部分:

  非条件前提:非条件刺激 → 非条件反应

  非条件插入:非条件刺激 + 中性刺激 → 非条件反应

  条件效果:条件刺激(=中性刺激) → 条件反应(=非条件反应)2

  操作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 ,亦称“工具性条件反射”。是由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20世纪30年代在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创立的实验方法。他为研究动物的学习行为,采用精确的测量习得反应技术,设计了一种由动物进行操作活动的实验箱(通常称斯金纳箱),用来测定动物完成压杆或按键活动的特定反应。除了可训练大鼠,还可训练猫、家兔和猕猴等实验动物进行该项操作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郭磊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蒂德曼神经

下一篇:清醒暗示法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