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扭曲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2018-04-25 作者:郭磊

  人类的记忆很容易出现偏差,往往回忆起来的并不是真实的记忆。记忆扭曲可以看成事后聪明式偏差的一个独立成分11。是指在收到关于事件的结果或知识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反馈之后,人们对自己先前判断的回忆往往在反馈的方向上被扭曲22。

  定义

  人们在事后总表现出自己在事前就已预测到结果的倾向,描述了一种人们在面对结果时会产生的“我一直知道会这样”(I knew it all along)的感觉。这种倾向叫做事后聪明式偏差,也有研究者称为知识偏差。3包含三个独立的成分:记忆扭曲(memory distortion),预测性印象( impressions of predictability )和必然性印象(impressions of necessity)。

  记忆扭曲就是在得到反馈之后自身对过去认知的改变。即对于一个事件的结果反馈,人们回忆起的判断通常更接近事件的结果,而不是他们最初的判断。

  三个成分的区分

  表1 事后聪明式偏差中三个成分的差异

客观现实 主观表征 主观表征
一般 一般 一般到具体
因果归因 元认知 锚定与重建
控制和处理失望 自我增强;自我保护 (间接)知识更新

  解释事后偏差的理论模型

  (1)选择性激活与锚定重建模型 ( SelectiveActivation and Reconstructive Anchoring Model,SARA)

  SARA 模型由 Pohl, Eisenhauer 与 Hardt 等人(2003)提出,主要针对数值类知识性材料。该模型的建立主要基于两个假设:首先,人们通过联想机制提取知识库中与材料相关的信息,在提取线索和背景变化下引起的信息选择性激活(selectiveactivation)和偏性抽样(biased sampling),是导致事后聪明式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其次,人们的知识库作为认知加工的基础,可以用于生成估计值、编码反馈结果、提取或重建最初估计值。

  (2)反馈后最优选择重建模型(Reconstruction AfterFeedback with Take the Best, RAFT)

  基于以配对比较问题(paired comparisons)为材料的研究,Hoffrage 等人(2000)提出了 RAFT模型,该模型主要有三个假设:第一,对最初估计值的提取失败时,被试会进入记忆重建阶段;第二,重建过程需要利用线索和作为参照的标准变量;第三,反馈结果可以自动更新(update)知识库中的不确定信息。

  (3)推理模型(Sense-making Model)和修正后的动机推理模型(Motivated Sense-making Model)

  推理模型最初是由 Pezzo(2003)针对“惊奇感(surprise)”提出的,他认为当被试的最初估计和反馈结果差别较大时,会诱发惊奇感(initialsurprise)的产生,这种惊奇感进而成为激发反事实推理(counterfactual reasoning)的动力。

  M. V. Pezzo 与 S.P. Pezzo(2007)提出了动机推理模型。该模型指出,当意外出现与自我相关的消极结果时,人们会由于基本归因偏差(basic attribution bias),而最先自发地寻找外部因素来解释这种反馈结果。若对外因的搜寻成功,则人们会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不可主导的外部因素,由反溯悲观的心理引发事后聪明式偏差;若对外因的搜寻失败,人们只能转而寻找内因。

  (4)因果模型理论(Causal Model Theory, CMT)

  Blank 和 Nestler(2007)共同提出的因果模型是对以往一些相似模型的整合,该模型认为,人们在解释结果产生的原因时,会主动地搜索先行条件(antecedent conditions),并通过特定的机制对条件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加以阐述。该机制的似真性越强,引起的事后聪明式偏差越大。

  (5)元认知模型(Metacognitive Model)

  Sanna 和 Schwarz(2007)基于先前的研究成果(Sanna et al., 2002)提出,对人们的决策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在于思考内容(thoughtcontent)与元认知体验的相对易得性(availability)。如果人们在接收到反馈结果时,思考内容易得,且不受元认知体验的消极影响,则他们的决策会与思考内容保持一致,即思考产生反馈结果的原因,引起事后聪明式偏差;思考产生对立结果的原因,减少事后聪明式偏差。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郭磊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病理惰性

下一篇:微动作单位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