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震断层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2018-04-25 作者:刘勇

  致震断层(earthquake induced fault)是指能够诱发地震的突发性大断裂。

  简介

  断层根据导致的结果可分为两种类型:致震断层和非致震断层。其中,致震断层(earthquake induced fault)是指能够诱发地震的突发性大断裂,其位移速度就是地震的速度(km/s的数量级)。在地表表现为地表破裂带,由地震断层、地震鼓包、地震裂缝、地震沟槽等组成。

  特点

  断层是岩层或岩体顺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构造,断层在地壳中广泛发育,是地壳的最重要构造之一。根据两盘相对运动方式,可将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这三类只影响具有脆性的岩石圈,所产生的地震都是浅震,深度不超过50km。

  弹性回跳理论

  地震成因最为人们广泛接受的是美国地震学家里德于1910年提出的弹性回跳理论。这一理论基于岩石的弹性变形机制:岩石体积或形状受力后会发生可逆变化,亦即当应力消失后,已发生弹性变形的物质将恢复其原来的大小和形状。弹性回跳理论认为,地应力使断层两侧的岩石发生弹性变形并储存了能量,当储存的能量超过断层两盘之间的摩擦力阻力时,储存的能以地震的方式突然释放,同时,发生弹性变形的岩石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致震断层的研究

  震源机制研究以弹性回跳理论为基础,既然地震是由断层错动引起的,这样,就可以通过分析记录的地震波资料求出致震断层的有关参数,进而推测区域构造力的作用方式和性质。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耶基斯辨别箱

下一篇:拉张波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