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蚀水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2018-04-25 作者:刘勇

  溶蚀水(dissolved water)是指赋存和运移于可溶岩的溶隙溶洞(洞穴、管道、暗河)中的地下水。

  简介

  溶蚀水(dissolved water)是指自然界对岩石、矿物具有巨大的溶蚀作用的水。在溶蚀水的溶蚀作用下所形成的最为典型的地貌形态为喀斯特(岩溶)地貌。如我国著名旅游景区广西桂林因为流水溶蚀形成的溶洞、石林、石钟乳、溶斗等各种喀斯特地貌类型遍布全区。

  影响因素

  一方面,在不破坏矿物结晶格架的情况下,一部分化学成分可进入水;另一方面,岩石中可溶性盐、难溶盐以及不溶盐还可以发生风化溶解。而水的化学成分极大地影响水的溶蚀作用,海水含有NaCl和其他各种盐分,其溶蚀作用较淡水更强。当水中含有CO2时,水呈酸性,pH降低,水的溶解能力大大提高。此外,如水的温度和矿化度,径流和水循环的强度、岩石的破碎程度、水与矿物接触的比表面积、矿物的化学成分和溶解度等因素均影响溶蚀作用的强度。

  分类

  根据溶蚀水的埋藏条件可分为:

  岩溶上层滞水

  岩溶上层滞水指在厚层灰岩的包气带中,常有局部非可溶的岩层存在,起着隔水作用。

  岩溶潜水

  岩溶潜水是指在大面积出露的厚层灰岩地区广泛分布着的溶蚀水。

  岩溶承压水

  岩溶承压水是指岩溶地层被覆盖或岩溶层与砂页岩互层分布时,在一定的构造条件下形成的溶蚀水。

  入渗补给方式

  在可溶性岩层裸露于地表的补给区,入渗补给有两种方式:

  灌式补给

  一种为灌式补给,在低洼处汇集一定量的降水,通过漏斗或落水洞灌入地下,有时,整条河流通过这类洞穴潜入地下。

  渗入式补给

  另一种为渗入式补给,通过地面上微小的裂隙,较缓慢地渗入地下,汇入岩溶通道和地下河系之中。在岩溶地区,往往在几百乃至上千平方千米之内,岩溶水可通过一个泉或泉群集中排泄。

  分布

  岩溶水的分布主要受岩溶发育规律控制。所谓岩溶就是指水流与可溶岩石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伴随产生的地表及地下地质现象的总和。岩溶作用既包括化学溶解和沉淀作用,也包括机械破坏作用和机械沉积作用。因此,溶蚀水在其运动过程中不断地改造着自身的赋存环境。

  岩溶水在南方地区分布很普遍,水量丰富,对供水极为有利,但对矿床开采、地下工程和建筑工程等都会带来一些危害。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水深-面积曲线

下一篇:自流泉水头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