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虽然结束,但要小心“后高考心理”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2021-10-18 作者:刘敬、尹燕萌

  每年高考结束后,在等待成绩和填报志愿的这段时间里,考生们都在经历心理上的变化:有的尽情放松和玩耍,有的深陷自责和迷茫……而这一系列心理活动,都是所谓的“后高考心理”。家长应该怎样帮助考生在“放纵”和“沉默”之间平衡好自我心态呢?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走完高中升大学的最后一站?

  “后高考心理”会表现出什么行为上的异常举动?

  当考生持续的、长时间的表现出孤立自我,不注意个人卫生或者过度纠结时,我们就需要及时的关注到孩子,并给予一定帮助。

  考生应如何处理因“后高考心理”引起的情绪波动?

  “后高考心理”往往会对考生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影响,比如焦虑或者紧张,甚至心理负担过重。

  当考生因复盘高考导致其出现了焦虑心理,我们可以引导考生将目光聚集到当下,按部就班地做好本职工作,把握住眼前之事来平衡这种情绪。

  若考生的紧张心理在考试结束后还一直存在,考生可以主动分享自己的心事来缓解紧张,或者回顾过往的考试经历来平复这种情绪。切记不要过度的自我评判,合理的做出未来规划更有助于调整自我状态。

  当考生的心理负担过于沉重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力所能及的目标去奋斗,过度的奢求只会让考生自己背上过重的心理负担。

  考生家长在高考该如何处理自己的“后高考心理”

  有些考生家长,可能会根据自己以往的生活经历产生一些焦虑心理或异常行为,这种心理和行为往往能直接影响到孩子。家长朋友们应注意对自己心理和行为活动进行适当的调节,以防影响到孩子的言行举止。家长如果实在存在焦虑心理,也应避免让孩子看到情绪的不稳定,尽可能做好家长的常态工作,焦虑情绪自然会慢慢缓解。

  家长在尊重孩子选择的同时,可以适当的提一些指导性的建议来帮助孩子进行选择,不要过度干预孩子的决定,尽量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未来。

  “后高考心理”是在考生经历了长时间紧张的备考结束后,心理出现的不同程度的变化导致的,大部分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这种心理对其个人的生活有较大的影响,就需要及时关注。

  专家: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李献云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