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谢希德:我国半导体事业的奠基人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2018-11-22

  有一位女性,几乎终身与病痛相伴相随,为了深爱的祖国,为了钟情的事业,倾尽了毕生的才智和心血,无怨无悔。她就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科的开创者之一,我国表面物理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谢希德。

  谢希德1921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小时候最爱逗留的地方就是父亲的书房,里边的书不管是否看得懂,她都爱翻开来读一读。越看,她知识越长进;越看,她求知的兴趣就越浓。因此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学习基础。高中毕业后她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大学,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也就是在这时,股关节结核“找上”了她。在上个世纪30年代,结核病犹如今天的癌症,往往被认为是一种不治之症。谢希德不得不休学。在卧床治病期间,她自学了大学英文、数学。4年后,她顽强地战胜了疾病,在经历了3次高考之后,终于踏进了大学的殿堂,考入厦门大学。1947年,毕业后的谢希德顺利考入美国史密斯女子文理学院攻读硕士,两年后又考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

  历经辗转曲折,谢希德和丈夫曹钦天回到了祖国。回国后,谢希德来到了复旦大学物理系,那时的高校物理学教材多使用前苏联的教材。在谢希德看来,这些教材已不能适应当时教学的需要。于是,从1952年到1956年,她先后主讲6门基础课和专业课,且都编写了教材和讲义。在她的努力下,复旦大学于1955年开设了固体物理专门化,致力于半导体物理的发展。1960~1962年间,她同方俊鑫合作,编写了《固体物理学》(上、下册)一书,深受国内各大学师生欢迎。80年代,这部书重新修订,谢希德增写了《非晶态物质》一章,保持原书特色,既系统讲述本学科的基础内容,又介绍各主要分支的发展概况。1988年被国家教委评为优秀教材。

  在科研方面,她也是白手起家,于1958年创办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并任副所长(1958~1966)。在她精心指导和组织下,坚持应用技术和基础研究并重,为上海半导体工业发展和基础研究创建了必要的条件,培养了一支队伍。当时实验技术人员非常缺乏,为此她建立了上海技术物理中专,培养实验员,后来这批人都补齐了大学课程,成为得力的科技人才。

  带着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1983年,她出任复旦大学校长,她的为师之道让很多学生今生难忘。一个小细节让复旦大学物理系的一位年轻教授至今犹记。当年他在博士论文中对自己的研究项目用了“首创性”三字加以形容,谢希德在这三个字下重重画线,并写下:“是否具有首创性,应由别人来说……”治学之严谨求真,令学生终生铭记。

  2000年3月4日,谢希德在上海逝世,但她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严谨求真的治学作风,谦逊好学的品格,诲人不倦的精神,深厚广博的知识,都令人铭记。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